村庄设计是对村庄规划的深化,旨在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营造乡村风貌,彰显村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更加需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注重特色。
基于村庄居民点规划内容,从引导乡村整体风貌持征(宏观结构控制)、组织村庄内部空间形态结构(中观空间组织)、营造村庄内部公共活动场所(微观环境设计)三个层面构建村庄意象框架,并提炼山水田,村口、主街巷、边界、节点和片区六个方面的乡村空间意象要素。村庄设计是通过与山水田的整体协调,入口空间打造、街巷梳理、边界整理、节点塑造区域构建等过程,对乡村空间意象要素进行具体设计,以提高乡村的场所感与认同度,从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
村庄设计主要任务与主要原则
村庄风貌营造认知
村庄风貌作为乡村意象的重要表现与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村庄的面貌、格调,即通过自然和人文量观体现出来的村庄传统文化与村庄生活的环境特征”。村庄风貌由外显的物质意象和内在的非物质意象两部分组成。
村庄风貌的协调引导需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村庄融入大自然,尊重村庄传统的营造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山形水势和风俗文化,积极利用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富有乡土特色的村庄风貌环境,营造具有“可识别性”的乡村意象;而乡村意象也相应的通过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个方面的“物象”表征呈现出与之对应的景观构成要素,梳理提炼相互之间的影响要素,确定村庄风貌营造的内容。
村庄风貌与村庄意象
村庄设计主要任务
村庄设计的目标是营造具有乡村意象特征的村庄空间环境。基于村庄空间要素的多层次性,可从村庄空间的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引导。
远景设计引导主要是通过生态景观系统梳理培育、自然地貌的整体格局控制、山体背景的林相改造引导、农田大地景观构建等方式,总体把握村庄形态。主要设计内容包括对村庄周边自然资源修复、对村庄环境四季色彩整体协调等,旨在明确村庄地域特色,通过村庄整体形象的构建形成面域层面的易识别特征。
中景设计引导是通过村庄内部空间形态环境设计,形成具有乡村意象的村落环境。该层面的村庄设计侧重于某一个系统的组织,其中以村庄公共空间边界为关注重点。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村庄交通功能空间的梳理、街巷空间界面的营造、村庄边界形态以及各个功能片区整体意象的引导等。中景设计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近景设计引导是对村庄内部公共活动空间进行设计,其中包括公共活动场地、村庄入口空间、集会场地以及晒场等生产场地,以及村委会、商业服务、学校、公共设施等功能节点。微观层面的设计相对于中观层面,是以点状空间为对象,重点关注人的尺度和需求。
村庄规划“三层次”体系
村庄风貌设计引导原则
整体性原则
村庄风貌与村域范围内自然环境及生态格局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引导时,应从村域的整体宏观视角出发,遵循自然山水格局,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或通过生态修复将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连接,形成整体的自然景观风貌。自然风貌由多种影响因子共同组成,涉及自然、生态、美学、经济等多个方面,在村庄风貌设计引导时首先应从自然风貌的整体性、完好性出发,对各个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村庄布局方式,实现人文与自然两个环境的和谐统一。
地域性原则
村庄的自然生态资源、聚落生活资源、经济生产资源是构成村庄特色风貌的载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村庄风貌的意象。其中,自然生态资源是基础,它同时制约着聚落生活资源;不同地域的差异性造就了不同的聚落生活资源,包括聚落空间资源、乡土文化资源;经济生产资源作为乡村经济发展载体,依托于自然生态资源与聚落生活资源,为乡村风貌创造新的空间特色。
村庄的街巷肌理、院落构成、建筑形体、建筑色彩、细部空间以及节点空间对人的认知体验最直接。在村庄风貌设计引导中,需要充分理解和体会村庄本身的特色和规律,才能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村庄的传统风貌。
乡村意象设计
乡村意象是乡村环境在人们认知体系中形成的印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乡村居民点空间的认知图像,具有“可识别性”。与城市不一样的是,乡村意象具有易读性、自然性、乡土性、农耕性、质朴性。这些特点表现为:
①乡村居民点一般规模较小,村入口、主街道、节点等空间相对比较集中,容易认知,可识别性较强;
②乡村居民点与外围的山、水、田空间关系紧密,山环水绕、田园相拥,自然特征明显;
③乡村居民点的街道、节点、庭院等体现乡土生活气息,如闲适的生活节奏、街道旁的聚群聊天、庭院内的种菜植果等;
④乡村风貌中独特的乡村农业生产景观,如随处可见的农作物种植、庭院中农具收藏等;
⑤乡村居民点内宗族亲缘关系融治,以农业生产和族群关系为组带,有宗族村规和风情民俗相约東,有朝夕相处、互助协作的邻里关系,对街巷空间、街坊邻里、住房布局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构建乡村意象,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乡村外在形象与文化内涵,有利于更为全面地认知乡村。乡村意象构建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根据乡村意象特征,提取乡村意象要素;
②在村庄现状意象认知的基础上,梳理乡村意象结构,形成乡村意象地图;
③进一步优化提升乡村意象要素,强化乡村居民点的可识别性;
④构建乡村意象框架,形成乡村居民点总体结构,明确居民点规划设计重点。
问题导向的乡村意象总体框架构架
策略思路:
山水田:生态优先
在乡村意象总体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应尊重并保护山水田格局,不改变原有山形地貌、水系风貌和田园景观,不破坏原生的自然植被,不占用稀缺的田地。延续村庄的发展脉络,强调村庄与山水田的交融与对景,促进村落的有机生长。
村口:文脉彰显
村口是村庄的门面,是彰显乡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空间,也是乡村地域特征展示的窗口。为防止村口的千篇一律,应加强乡土文化、历史遗迹、场所精神等要素的提炼,营造出生动朴实、品质独特和充满情感的精神空间场所。
街巷道:系统升级
应尽量在保持原有的街巷空间格局和路网结构的基础上,疏通村落原有的街道,在满足现代生活的同时,增强步行系统的可达性。重点打造好街巷道,创建多条各具持色的街巷道系统,为村民的行、游、聚、娱等活动提供多样化空间。
边界:景色延续
意象边界保证乡村意象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将村庄与周边环境缝合在一起,使村落与周边山体、农田和水面相互映村、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在乡村意象总体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应寻找沿山、沿水、沿田、沿路等富有特色的线型边界,重点打造成为村庄居民点内靓丽的风景线。
节点: 有机整合
尊重村民的节点习惯,适当扩大自发形成的节点空间、满足人行交汇、村民交往等功能要求。人为布置的节点在功能设置上应具有多样性,为复合功能的发生提供可能,满足生产、生活等附属需求,营造精神文化空间。通过街巷增强彼此的可达性,提高节点的使用效率,延续村民的生活习惯。
片区:文化植入
片区承担了村庄居民点的主要功能,包括生活生产、公共服务、历史保护等。在乡村意象总体框架构建的过程中,片区除了功能分区外,还应该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并延续乡土文化是片区空间设计中应坚守的“准绳”。
版权所有 © 2018 山东农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00901号 |